一封為卑南溪河中島請命的信件,勾起腦海裡與溪流最深的記憶...
話說多年前當跟班作魚蝦調查,就是到卑南溪...假使是辨認陸上的生物,感覺上比較不陌生,但這第一次的溪流踏查,對象雖同屬“魚”,但水中生物對初學的自己而言,乍看起來都一個樣兒,不過在眾前輩耐心的帶領之下,才逐漸有了對溪流生態粗淺的認識。
日本禿頭鯊 英文名是Monk goby,所以又稱為和尚魚
吻蝦虎
憑良心說,要不是檔案有紀錄,隔了這麼久,再要在現實中認出誰是日本禿頭鯊或吻蝦虎的,鐵定只能跟看倌求饒囉 !
何氏棘魞(ㄅㄚ) 爲台灣特有種,體長可達60cm
台灣馬口魚 為台灣特有種
粗首獵 (公) 俗稱為溪哥
粗首獵 (母)
粗首獵 雄魚在繁殖期,嘴前端會有明顯的顆粒“追星”特徵,體色較銀白
追星特寫
固魚(背鰭鰭膜呈黑色,普偏存在台灣全省各地山區溪流上游) & 高身固魚(胸鰭、腹鰭及臀鰭皆呈橘紅色,台灣特有種,屬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魚種)
台東扁絨毛蟹
台灣沼蝦
大和沼蝦
日本樹蛙(體色隨環境改變,有隱藏保護的作用,是大自然中的忍者)
泥鰍(會唱“捉泥鰍”,卻是第一次看見“泥鰍”呢...)
卑南溪是台東縣境內的主要河流,也是台東第一大溪,全長約84.35公里,流經台東市、卑南鄉、延平鄉、鹿野鄉、關山鎮、海端鄉、池上鄉等七個鄉鎮市。
卑南溪主流上游為新武呂溪,其最遠源流為大崙溪,發源於中央山脈,支流為鹿野溪、鹿寮溪。其最著名的是山裡至岩灣河段的獨特地質景觀,有台東赤壁或小黃山之稱。(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)
卑南溪水系地理圖(經濟部水利署)
非常喜歡從岩灣眺望卑南溪口與利吉岩層
兩年前的某日,上四格山時撞見了讓人屏息的山雲舞曲
利吉岩層
都蘭山 隸屬海岸山脈,爲台東平原地標,原民聖山亦是每日晨起必眺望之山...讀其千遍也不厭倦...
貼近溪谷...另有一番感受
在調查途中,巧遇花嘴鴨(註)媽媽和小鴨群。母鴨一見陌生人靠近,即刻機警的游到遠處,但鴨寶寶可就沒啥好壞辨識力!或許是鴨媽媽走得太急,小鴨一時搞不清狀況,沒找著媽媽...見到了岸上唯一的“動物”,竟沿著河岸一直跟了好一段路...
沒看到媽媽的小鴨,沿著溪流直奔我們而來
一路跟著...
呱呱呱叫著...
走到哪,緊跟到哪...
索性上岸...
仍不停的呱呱呱...希望得到“媽媽”的回應...
一行人擔心牠們和媽媽分得太遠,停下腳步後,沒想到小鴨寶寶竟然還跟上了岸,往自己靠近,頓時讓人又驚又喜,大家還笑說因為自己有“媽媽的味道”!小鴨群真的很可愛,忍不住趁機和牠們拍照留影。之後,大夥兒試著送牠們回河道中。此時剛好傳來母鴨陣陣的叫喚聲,才讓小鴨大夢初醒,結束了這場意外又美麗的邂逅...
每一次到野外探訪,大自然總是以熱情無私回饋心靈,而所有與野生生命相遇的記憶總是愉悅美好的。但不管是何型態接觸自然,最害怕與心痛的,莫過於眼睜睜的看著原本良好的棲地,因著開發毀壞殆盡。內心明白,要在短時間內,復原棲地或自然面貌,很多時候都是不可逆的事實...
時隔多年,得知如今因著當局可能的政策將危及溪流生態和河防安全...想到緣遇的溪中魚蝦和花嘴鴨寶寶,牠們的生育地就會在人性的貪婪下被犧牲,不禁暗自躊躇焦急...
思及曉風老師「為那不能自述的受苦者說話吧!為那不能自伸的受屈者表達吧!」的話語在胸中澎湃起伏,雖無老師的如椽大筆,可也不想困坐圍城徒感傷,僅就以這簡陋文筆爲卑南溪甚至是有著同樣命運的各地溪流生命,懇請同樣受腳下土地滋養的官員議員,別再把後代子孫安身立命的環境給踐踏了!請以良知來面對讓我們“立足”的大地...
用愛看待山川,相信在卑南溪這樣的“奇遇”必能時時豐富你、我的生命...
(以下可直接點選連結相關報導)
河中島疏濬防災? 各界看法不一
卑南溪河川情勢調查成果
(註) 花嘴鴨為普遍之冬候鳥,臉至上頸部為淡褐色,有黑色過眼線,眼線之上為一道白色眉斑,身體為較深之褐色,腳為橘紅色,最明顯之辨認特徵為其嘴黑色但前端為黃色。常小群出現在河口及沿海區,雜食性,但以植物為主。